超高层建筑:零耗能生长
来源:网友Lady_Mcbeth投稿 2012-03-31
近日,迪拜哈利法塔之父、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师阿德里安·史密斯(Adrian Smith)与他的合作者Gordon Gill来到北京,与国内同行分享其超高层建筑设计理念。
阿德里安·史密斯是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由他主导设计的项目赢得了90余项重要的优秀设计奖,世界著名的一些标志性建筑作品都是他的杰作,其中包括中国上海的金茂大厦、南京紫峰大厦、北京凯晨广场,以及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罗尔斯码头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哈利清塔。
在远洋地产举办的“与大师面对面”活动中,阿德里安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演讲中,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性成为阿德里安不断强调的主题。在他看来,超高层项目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标志性建筑,而是真正的多功能建筑模式,成为解决当今因城市人口密集而大量产生的建筑面积需求的方案。其中,节能、高效的持续发展理念,是超高层建筑设计师必须关注的重点。
媒体:你设计了一系列的超高层建筑,你持有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Adrian Smith:我们的目标是设计多功能、大规模的大型项目,并更好贯彻对于节能、高效的持续性设计理念。
我们的设计当中想尽量提高建筑效能,这包括了自身能够产生能量的来源,比如说搜集太阳能,以及利用地热来产生能量,这些新的能源能够帮助降低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当然不是每一个建筑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第二步的设计就是在没有额外新技术的情况下,使建筑物本身相对于常规建筑物有更为节能的设计。
我的理念中有一点是一直不变的,就是项目环境的和谐性,用中国的话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近年来在建筑环境性方面又增加了一些新的考虑,就是对自然环境的考虑,在建筑的设计上不仅仅考虑本身的性能,项目所在的气候和自然条件等周边物理环境也有更直接的反映,所以现在把我们的建筑称作一种全球环境和谐性。就是说在某一个建筑上面我们发现和利用的这些原则,在世界各地都是可以应用的。
媒体:在你所设计的建筑中,有哪些节能技术是被实践证明可以经常运用的?
Adrian Smith:首先,在超高层的设计上,风实际上是建筑结构和设计的主宰者。例如在我们多个建筑中,风涡轮都是重要的技术。它可以有效减少风荷对楼层的压力以及大楼外墙表面的荷载,同时还把风引到风巢,带动风涡旋转,因此带动空气流动,降低室外空气的温度。
其次是光电板的使用。这是一种新能量供应方式,能源利用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传统用的比较厚的硬片对使用位置有特殊要求,但现在有薄膜式光电板,可利用的面积比传统的方式更大。
再就是大楼表面的金属设计,其可以提高风环境的利用效率、建筑物的朝向是否有利于它自己搜集太阳能。各种新技术下,我们的一些超高层建筑,本身产生的能量已经超过了它所需要的能耗。
媒体:有哪些技术是可以供中国超高层建筑所使用?
Gordon Gill:很多技术都可以供中国超高层建筑参考,我们知道不同项目有不同的技术,有的是利用自身造型节省结构方面的材料,让大楼在结构系统方面的效益更高;还有在外墙上面利用光电板,比如珠江城当时向天空倾斜的方向都有光电板,现在迪拜的一些新项目也有应用,一是能发电,二是能给室外空间提供遮阳的效果。
对于设计者和使用者来说,还有一些很小的事情是我们可以随时做到的,比如灯光照明感应系统,以及空调系统出水回收。当我们决定在一个项目采用某一种建筑材料的时候,会把原材料的生产过程做跟踪调研,确保材料自身的含碳量非常低,能够真正达到零碳的目标。
媒体:有没有一个高度,使超高层建筑性价比达到最高?
Adrian Smith:关于建超高层有没有最佳高度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敞开的话题。现在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受到相关性技术和人们生活习惯方面的一些限制,比如电梯系统或者电梯技术一直影响着我们,超高层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实际问题是,建筑越高底部面积需要越大,当建筑超过
Gordon Gill:还有一个就是关于超高层的经济性。作为超高层单独的建筑物来说,本身是一个经济性比较差的建筑物,但是我们发现它可以提升周边或者区域的价值,就是超高层可以给所在城市或区域增值的效果。因此,我们的建议是,如果开发商打算建设超高层,可以把周边的土地一起买下来,提高周边土地的价值。因此可以说,超高层项目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标志性建筑,而是需要成为真正的多功能的建筑模式,解决当今城市人口的密集和用地,以及对建筑面积需求的一种解决方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